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朔城区:多元探索基层监督“新路径” 大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朔城区基层监督治理实践探索纪实

发布时间 :2023-03-23
来源 :朔城区纪委监委

深化农村基层治理,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离不开有效监督。朔城区纪委监委始终把强化基层监督作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抓住人员、职责、机制、权力、监督等关键,不断优化监督体系、整合监督力量,做细做实基层监督这篇“大文章”,着力推动监督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

下好“三员合一”“先手棋”,健全监督体制机制

试点先行。聚焦破解基层监督中“如何建强监督队伍”难题,以“三员合一”改革为切入口,坚持试点先行、整体跟进,着力盘活村级监督力量、完善村级监督体系、打通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自2021年6月朔州市纪委主要领导到城区调研“三员合一”工作后,朔城区就迅速召开推进会、业务培训会,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面推行。目前,全区共有189个村(社)实现“三员合一”,形成了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监督体系更趋完善。

规范运行。聚焦解决“监督什么”难题,对每项权力在什么情况下行使、如何正确行使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厘清了乡镇监察办9项职责、6项权限,赋予村务监督委员会问题线索直报权,有效解决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问题。十九大以来,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各类事项3674件次、提出建议1237条;乡镇纪检监察机构处置问题线索2575件,是前五年的11倍,机构运行更加高效。

创新机制。聚焦解决“如何监督”难题,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形成闭环无缝监督链条。建立蹲点包联监督机制。区纪委监委班子成员深入包联乡、村“蹲点”监督,指导乡、村两级党委、纪检监察机构强化日常监督。建立专班驻村监督机制。针对重点难点问题,派出工作专班对症下药。如,针对村干部不团结、“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派出专班驻村监督,集中解决问题。建立协作联动监督机制。强化与组织、政法等部门横向联动,贯通纪律、监察、派驻、巡察“四项监督”,各监督检查室、派驻组和乡村纪检监察机构划分片区,放大监督效应。如,针对涉及占地信访难题,派驻组督促有关部门摸清征占地底数,巡察组开展专项巡察,纪委监委处置问题线索,及时将涉嫌职务侵占犯罪问题查清并移送司法机关。

打好“三个一批”“主动仗”,提升监督治理质效

查好案件。扎实开展信访“清淤”行动,通过挂牌销号、跟踪督办,下发工作提示函、现场座谈等方式,推动疑难复杂信访件有效解决。“三个一批”监督治理,第一阶段办结4个重点村问题线索37件,移送检察机关1人,深挖恶势力案1件;第二阶段推动4个重点村社共443件信访举报“动态清零”,监督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管好权力。从近年查处的案件情况来看,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大多发生在村“两委”主干身上。因此,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重点围绕人、财、事等方面进行监督,推动村级事务规范管理。在“三个一批重点村社”监督治理中,大夫庄村完善了7项监督制度,泥河村成立村民矛盾调解委员会,及时办理村民个人诉求,夏关城村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议定土地流转补偿等事项。

办好实事。紧盯群众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监督推动妥善解决广大群众合理诉求。“三个一批”监督治理工作以来,8个重点村社为民办实事47件。如,解决了大夫庄村200多亩旱地灌溉问题、泥河村村民“吃水难”等问题。

用好“三资管理”“连环招”,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事前”教育。对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前介入,做到监督于事前,防患于未然。同时,选取村集体“三资”方面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截止目前,乡、村两级开展警示教育200余次。乡镇开设了“纪法咨询绿色通道”,提供“三资”领域纪法咨询,健全腐败预警机制。

“事中”监督。深化“室组地”联动监督,统筹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纪检委员等各类监督力量,健全完善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一肩挑”人员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紧盯村(社)“一肩挑”干部、村级报账员等重点人群,对“三资”管理领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纠偏、及早处置。

“事后”督效。坚持重难点问题提级办理,共性问题专项治理。全年对11个“三资”方面信访举报较多、问题线索处置难度较大的村社进行提级监督,重点查办了省、市督办的7条“三资”问题线索。坚持以点带面、以案促治,持续聚焦收支不公开不透明,白条注账、大额支现以及滥发津补贴、违规流转土地等“三资”突出问题,从严查处29件73人,“三资”管理乱象得到有力惩治。持续完善“三资”监管长效机制,堵塞制度漏洞,督促建立相关制度机制6项,从源头上保障农村集体资产安全,为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